玉石風骨又四年---連、宋合著《卑南遺址發掘1986~~1989》出版推薦

謝世忠 人類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推出不少好書,我們不僅得以享受閱讀,更願多向愛書者引介。人類學系連照美與宋文薰兩位資深教授,十數年前主持卑南遺址第9-10次、第11-13次,以及卑南文化公園考古發掘或試掘,其成果報告於1987、1988、1989連續三年,分別編入「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專刊」第八、十二及十五種「非正式」發表。2006年元月,在連教授的編撰下,三份報告書合成《卑南遺址發掘1986-1989》專書,錄著ISBN號碼,「正式」出版。考古人類學專刊時代的「非正式」,反映了學術出版資源長期的匱乏,也道盡了研究者焦灼的心情(按,第9-10次發掘報告,1987年南天書局曾以《卑南考古(1986-87)》為名專書出版。當時欲待學術機構出版制度的上路,總是遙遙無期等沒影)。多年後,三份資料有機會在作者自己服務的大學合輯出版。我們可以想像積慮沉鬱大獲解放的喜悅,也為校方終能建制出版機構的努力喝采。

本書全錄三次超過2,600平方公尺的發掘/試掘工作,是為臺大人類學系考古隊對卑南遺址「搶救考古」或「契約考古」的最後參與。在兩位老師帶領下,工作團隊以堅強的意志,化解了國家經濟建設發展價值的敵視眼光。大家用力又細心地挖出了早於卑南文化的繩紋陶,以及卑南文化所屬的大量素面陶、略帶紋飾的陶紡輪與陶環、陶偶獸俑、石斧石鋤與石刀石鏃、和包括人獸形玉耳飾、多環孔獸形玉耳飾、月彎形玉耳環等在內的精緻玉質器物等。建築遺留是這幾次考古工作的重點,因此「砌石牆」、「砌石圈」、「鋪石地面」、「直立板岩」、「防鼠板」等,陸續被發現或界定命名。數百座墓葬,研究團隊依前幾年經驗,辨識出了多樣性的「卑南型」、「中介型」、「岩棺」及「無棺葬」數種葬式。另外,單體葬、複體葬、多階層壓疊棺具、陪葬品、覆臉陶、仰身屈肢或俯身、年齡性別,甚至拔牙習俗等,均在作者巧手整理與寫作過程中,一一解謎。

第11-13次發掘報告的另一項大貢獻,就是卑南文化年代的推斷。選自遺址出土的木炭和人骨標本,送往國內外碳14實驗室鑑定,再經樹年輪校正,作者建議距今2,800至3,400年應是合理的卑南文化存續年代。卑南文化可能與北臺灣的圓山文化和南台灣的牛稠子文化並存於臺灣。想像一下3,000年前族群文化多樣性的福爾摩沙島嶼,果然精彩非凡,一股經由科學報告啟發的溫馨感覺由然而起。祖先的創造力引領了後世探究歷史的熱情。而先人慷慨包容,坦然提供生活的一切於陽光下,經由文化解剖,與我們再續時空好緣份。

臺大考古隊從不氣餒,十年有成。1986至1989的最後四年,量產玉玦、房屋大石、祖人仙骨依是豐沛。老師與學生在風塵撲面的日子裡,手撫輕重玉石,復以己身為人骨擋沙吹。珍貴的史前與當代交逢,就在這一刻。用心將文化視為歷史資產,才可能護住文物,也才見得到完整發掘研究報告書的現身。「玉石風骨又四年」。連、宋兩位教授學術風骨如石如玉,堅定不移,1986至89的四年是為見證。讀過本書,如臨史前其境。今天,人類學系主任亟欲推銷優質作品的知性加感性雙體驗,妳(你)立即買一本雅閱典藏,準是賺到了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