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洛爾教授百年紀念歷史影像文物展11月3日開幕展覽時間至11月底

1906年出生於德國的克洛爾教授,在布列斯勞(Breslau)接受大學教育,並在24歲時獲得物理博士學位,隨後在萊比錫追隨量子大師海森堡(193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並與氫彈之父-泰勒成為同事,二次大戰期間,納粹在德國盛行,克洛爾對納粹的暴行頗有微詞,再加上對東方文化的喜愛,在可能遭受責難之際,他接受了學校的安排,與當時日本東京帝國大學(今日東京大學)的物理學家,也是後來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朝永振一郎(1906-1979)進行交換訪問,於1937年來到東京,1941年來到台北帝大,自此在台任教到退休,日據時期他教授醫預科學生德文,臺大物理系成立後克洛爾轉任為物理系副教授,從事教學研究工作,1950年他獨自完成了固體比熱方面的理論研究,這篇文章後來刊登在1952年日本京都出版社的「理論物理發展」(Progress of Theoretical Physics)期刊上,這也是台大物理系的教授在國際科學期刊上發表的第一篇文章。在1950-60年代,除了研究工作外,克洛爾教授可以說一手獨撐大多數物理系高年級的理論物理課程,包括了量子力學、相對論、統計力學、物理數學、電力學和理論物理等。當時的台灣物資缺乏,學術也尚未起步,許多教師紛紛離去,他卻堅守在系上,他勤勉為學的精神無形中影響了系內的學生、助教和同事,對於物理系早期的發展功不可沒,1992年他因病去世,今年適逢其百年冥誕,物理系將於今年11月在圖書館一樓多功能室為他舉辦歷史影像文物展,展出內容為其手稿、生平紀事、生活故事點滴等,不僅希望能夠吸引跟他有往來的人士前來參觀,更希望社會大眾能夠認識這位默默耕耘的學者。

展覽時間:11月3日至11月底每日上午9點至下午5點地點:臺大圖書館一樓多功能室開幕式:11月3日上午10:00至11:30。開幕式並有大提琴家張正傑先生蒞臨演奏巴赫無伴奏組曲的選曲,歡迎校內外各界踴躍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