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生態工程國際研討會11月9至10日舉行協助生態工程邁向更新的正確方向首度邀請100位學生與各國學者同桌共餐

為落實國內公共工程建設應用生態工程之宏觀理念與整體性規劃,並且與工程實務結合,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特地辦理「2006生態工程國際研討會」,邀請了歐、美、日等五國共十位在生態工程相關領域國際享有盛名的專家學者,來台分享報告他們豐富的生態工程實務經驗與最新研究心得。

「2006生態工程國際研討會」將在11月9至10日(共計兩天)舉行,地點是台北福華國際文教會館(公務人力發展中心)。第一天的議題係以生態工程綜合性議題為主,第二天則分為道路生態工程與河溪生態整治兩個主題。本次研討會已邀請國內之政府各相關部會、技師公會、顧問公司、學術單位與民間環保團體共約1000人報名參加此項盛會。

國際專家將於11月6至7日先行參訪台灣生態工程的案例,包括台北關渡水磨坑溪人工溼地、苗栗火炎山隧道,以及石門水庫集水區整治工程。並且在11月8日與政府相關部會舉行論壇,由政府相關工程部會主管與專家學者對談,探討目前台灣生態工程的問題與對策。期待透過「2006生態工程國際研討會」的舉辦,協助國家在生態工程方面邁向更新的方向。~)

這次國際研討會邀請與會講演的專家學者群,分別是來自荷蘭(Prof. dr. Wim van Vierssen, Dr. Hans van Bruggen)、德國(Prof. Volkhard Wetzel)、奧地利(Dr. Christian Weber)、美國(Dr. Cheng-lung Chen, Prof. James Guo, Mr. Stephen Jiang)、日本(Prof. Nobukazu Nakagoshi, Prof. Hideji Maita, Dr. Shun Okubo)等十位生態工程國際知名專家學者。~)

臺灣大學生態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同時也是本次計畫主持人張文亮教授表示,在許多人的印象中,道路工程師是給大地開腸破肚的人,水利工程師是給河溪圍上堤防的人,保護生態與自然對他們而言似乎是遙不可及的事。因此每當道路要施工、河溪要整治,給人最直接的聯想是,怪手又要開進來,鋼筋水泥又要倒上去,喔!喔!有人又要破壞生態環境了。

1950年代,歐美與日本開始有人用更寬廣的角度去結合生態與工程的知識,不只營造人與周遭生物互惠雙贏的空間,更可用在生態劣化的區域進行復育,於是道路生態工程與河溪整治生態工程,悄悄的步上了人類科技文明最新的舞台。1998年,這種結合生態與工程的理想也傳到了台灣。台灣地質脆弱,颱風與暴雨不斷,在屢經創傷的大地上,有一批人開始思索,如何去落實生態與工程的兼顧。~)

八、九年來為這個理想,經過多少的學習研究與溝通交流,孕育了工程會主辦的「2006生態工程國際研討會」,讓國際大師級的老師傅,與台灣第一線的工作者、關心者、研究者、學習者交流,為未來維護台灣生態永續來努力。這不是傳統工程的結束,而是另一種思維注入傳統的活化。

為配合今年校慶,本次研討會特別舉辦『與大師對談學生餐會』,11月9日星期四晚上6:00在福華公務人力發展中心(二樓悅香軒)舉行,邀請100位學生與各國外學者,每桌將安排10位學生與1位大師級教授共餐。~)

2006生態工程國際研討會訂於95年11月8日上午9:30- 12:00在臺灣大學新農化館五樓第四會議室舉辦部會論壇會議。與會機關: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內政部營建署、經濟部水利署、交通部公路總局、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交通部台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議程如下:

壹、主席致詞(5分鐘)貳、現地案例參訪重點分享(20分鐘) 台北關渡水磨坑溪人工溼地 (Dr. Hans van Bruggen) 苗栗火炎山隧道工程 (Prof. Nobukazu Nakagoshi) 石門水庫庫區行程 (Dr. Cheng-lung Chen)參、議題交流(2小時) 引言(張文亮教授) 各機關經驗分享 國際專家回應 其他補充分享討論肆、主席結論(5分鐘)引言說明議題(一):何謂「成功的」生態工程?目前國內已有為數不少以「生態工程」理念所建設的工程設施,也經常受到不同思考角度的批評與建議。其中對於這些建設所達成的效益,特別是「生態」上的效益和「工程」上的效益,如何加以確定是否達成目標,還沒有較完整清晰的界定。請各機關分享現今的作法和經驗,並且就教於國際專家。議題(二):生態工程相關的法令規定、安全性的風險評估與生態工程的技術規範。國內各項工程建設大多數均有相關法令規定作為遵循依據,惟生態工程因推動時程短仍屬新興領域,且為跨領域之整合工作,因此尚未有較完整的法令或規範可茲依循。並且生態理念本有其動態變遷的過程,其思維與傳統工程建設之安全風險觀念之間,仍有待整合。因此,請各機關分享現有推動方式與做法,並請教國際專家之經驗。議題(三):如何與民眾及保育團體溝通?生態工程所標榜的理念中,相當重視與民眾和保育團體的理念互動。然而因牽涉到不同機關或群體的立場差異,往往無法產生共識,反而形成拉扯牽制。為避免造成後續工作推動的阻力,因此亟需瞭解各機關過去的經驗與做法,並請國際專家分享其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