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公共論壇---「全球華文熱,台灣的機會何在?」

以菁英化教學吸引未來菁英 建立台灣華語文教學領導品牌 建構全方位的華語文能力檢定測驗....

臺大公共論壇---「全球華文熱,台灣的機會何在?」座談會於95年10月30日(星期一) 上午10:00~~12:00在臺大校友會館三樓B室(台北市濟南路一段2-1號)舉行。會議由包副校長宗和主持,邀請與會座談人員包括(依姓氏筆劃):甘懷真(歷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副院長)、何寄澎 (中國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沈 冬 (音樂學研究所教授兼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主任)、葉國良 (中國文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鄭毓瑜 (中國文學系教授)、蘇以文 (語言學研究所教授)。會中亦邀請馬逸飛(美國,國際華語研習所中國語文組)、連靈鳳(英國,國際華語研習所中國語文組)兩位外籍同學列席提出來台學習華語文的優點所在。

座談會討論題綱包括:台灣華語文教學:如何建構成全球的領導品牌(葉國良院長)、語文、文學、文化---建構全方位的華語文能力檢定測驗(何寄澎教授)、ICLP的菁英化教學:台灣對外華語教學的優勢(鄭毓瑜教授) 、學語言,也要學文化:台灣在華文學習上的優勢(甘懷真教授)、以菁英化教學吸引未來菁英(沈冬教授)、如何建立台灣華語文教學領導品牌-師資與教材(蘇以文教授)。出席與會座談人員書面題綱如下:

臺灣華語文教學:如何建構成全球的領導品牌(文學院葉國良院長)

一、臺灣擁有歷史悠久和績效卓著的華語文教學機構1、臺大國際華語研習所(ICLP)2、臺師大國語教學中心二、臺灣有條件爭取全球華語文教學的領導地位1、保留精緻的中華文化傳統2、普遍使用國語與正體字的環境3、擁有自由的學習環境三、臺灣應持續高品質的華語文教學1、不盲目追求量的擴充2、設置中文系外籍生專班四、以現代化工具擴張臺灣華語文教學的版圖1、研發具深度與廣度的華語文檢定測驗2、開發華語發音教學軟體五、呼籲政府及各大學持續加強軟硬體投資1、培訓師資2、設置各級獎學金3、擴建外籍學生宿舍

隨著中國的崛起,全球的華文熱正逐步昇高,據信熱潮將持續三十年。此一趨勢,將改變世界主要語言的版圖,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由於兩岸對傳統文化的態度、政治的信念、正體字簡體字的抉擇,均有不同,因而對臺灣而言,這股華文熱潮,不僅是臺灣如何爭取華語文教學的商機而已,更是政治文化理念的競賽。

目前每年到大陸學習華語文的外籍學生遠遠超過臺灣,但臺灣擁有歷史悠久且績效卓著的華語文教學機構,如臺大的國際華語研習所(ICLP)、臺師大的國語教學中心,都是揚聲國際、具有數十年教學經驗的單位,其成就並不是大陸在短期內所能企及的。此外,臺灣保留精緻的中華文化傳統,並且普遍使用國語與正體字,學習環境自由,尤具優越條件。因此,臺灣有條件爭取全球華語文教學的領導地位。

建立領導地位,並不在量的擴充,而是品質的保證。要保證品質,良好的師資,合宜的教材,精緻的教學設計,都必須精益求精。如ICLP的一對一教學,臺大外籍學生專班的籌設,均為此一理念的產物。

當然,以現代化的工具超越時空的限制,以擴張我們華語文教學的版圖,也是順應趨勢所不可或缺的。目前大陸、臺師大、東吳大學均持續研發華語文檢定測驗,臺大也已加入戰局,我們期待兼具深度與廣度的各級檢定測驗的出現。此外,臺大開始開發華語發音教學軟體,期望提供學習者便利的自學工具,有利於迅速推廣華語的學習。相對於其他建設,文化投資也許是本少利多的事業,語言的教學更是影響長遠而廣泛,有形與無形的益處,無法估量。在這股方興未艾的熱潮中,我們呼籲政府及各大學持續加強華語文教學的軟硬體投資,諸如師資的培訓、各級獎學金的提供、外籍學生宿舍的擴建,均不容懈怠。待品牌確立,臺灣在國際間將擁有遠較幅員比例為大的發言權。

語文、文學、文化─建構全方位的華語文能力檢定測驗/何寄澎(中文系教授兼主任、臺大華語文檢定研發計畫主持人)大綱

一、華語文施測的現況及其短長─以HSK為例現況:「大陸漢語水平考試」HSK簡介短長:試論HSK的局限所在儘管HSK在當今華語文市場有極高的知名度和代表性,規模、水準皆臻成熟,然而它在「北京語言大學」的經營之下,終究將此一考試所要求的「水平」,界定為「工具式的語言應用能力」。加上華語文教學界無論在教材、教學和隨之而來的評量方面,向來多主張外籍人士所修華語文重在「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客觀華語文,換言之即主張用於外國人的華語文課本、試題,應儘量避免特殊的文化或地方色彩。連帶使得一般華語文通行教材內容只能停留在粗淺的生活應用語文層次,無法觸及語文深層的精緻質素。從某個角度看來,上述現象或可說是華語文界本身的「畫地自限」,以致一到高階班級,華語文教師只能自求多福,各自為政地採用自編教材,教學現場的情況既是如此,又何來真正的「高階華語文試題」?

二、臺大華檢的規畫方案

1.動機:研發別具品牌、水準的華語文檢定測驗。2.目標:針對不同程度、不同需求的外籍人士,就閱讀寫作及聽力兩種測驗,研發初、中、高三階檢定試題。3.理念:將「語文、文學、文化」融匯於中高階試題中,以透顯中國文學文化的豐富內涵與獨特美感。4.作法:以中文系教師為主要成員,組成研發團隊。延聘校內外專家學者為諮詢委員,另晉用研究專員和專兼任助理。採三年期專案計畫方式,逐年完成工作重點:制訂效標→研擬題型→製作標準卷→試考→修正→培訓命題人才→建置題庫→開發線上施測。三、新型華檢的預期前景假以時日,臺大心目中「理想的新型華檢」若能成形,無論校內外,自可應用於僑生、外籍生、交換學生、乃至海外各姊妹校。擴而大之,更期待茁長為普遍全球的華語文檢測,有效加強華檢應有的特色,從而促進華語文教學的深度化與精緻化。中文系主任何寄澎教授兼為臺大華語文檢定研發計畫主持人,針對「語文、文學、文化─建構全方位的華語文能力檢定測驗」的子題提出口頭報告。何主任舉目前市場上最具規模的「大陸漢語水平考試」(HSK)為例,在一番簡介後談到了HSK的局限所在,即HSK雖已發展成「入門、基礎、初、中、高」各級齊備的完整分級考試,就其試題的實質內涵來說,卻仍受到一般華語文教學的現實囿限,只能停留在「工具式語言應用」的層次,未能探觸語文深層的美感質素與文化氛圍。職是之故,儘管國內亦不乏臺師大CPT等類似的測驗,有意發展為國家級考試以擴大其影響力,臺大則在近一年內醞釀籌畫成「華語文檢定研發計畫」,決心以三年時間嘗試開發一套別具品牌水準的華檢,注重將「語文、文學、文化」融匯於中高階試題之內,以加強華檢應有的特色,從而促進華語文教學的深度化與精緻化。

學語言也要學文化:台灣在華文教育上的優勢/歷史學系甘懷真教授

明天(10月31日)是萬聖節,台北街頭,節意濃厚。我昨天剛從大阪回來,大阪也是一樣。為什麼?因為大家都在學英文。若你問台北的幼稚園生,鬼節是那一天。我想他們會回答萬聖節,而非中元節。學生學到halloween這個字,不只是語言,也是文化的學習。我自己是做歷史上「漢字文化圈」的研究,是探究中國文化如何藉著文字(漢字)的傳播而流傳於東亞地區。因此也深知語言(含文字)的學習經常是一種新的文化的導入。

各國對於外國人所進行的本國語教育,其實都承擔文化傳播與教育的責任。這種看似和平、悠雅的教育工作,其實是一場國際間沒有煙?味的戰爭。我們這一代從小學英文,我的價值觀、邏輯就是美式的,這也造就了美國的霸權。我們讀英文教材,看英語電影,故我們的世界觀就是「正義的美國(英國)、卑鄙的蘇俄、下流的阿拉伯人」。

過去台灣對於推廣華語文(中文)教育保有傳統的「天朝心態」,即所謂「慕化」。即希望外國學生先喜歡中國文化,再來台灣學習華語。我們要改變這種心態與相應的制度,積極主動以好的課程吸引外國學生來台灣學習華語與相關的文化課程。目前,我們與中國大陸相比較,大陸的一些頂尖的華語訓練單位,在政府的支持下,相關的課程配套措施的確比台灣好。

但我對台灣的華語文教育是非常樂觀的,端視我們的政府與社會如何去做。我的樂觀是來自於我們台灣的整體學術水準與文化教育課程的水準在兩岸之間仍居優勢。一位來台灣學習華文的留學生,大多是想以該語文為工具,而從事與華語相關的工作,包括與中國貿易、從事與中國相關的學術或教育工作。故他們在學習語言時,當然也希望在留學期間學習中國文化。許多人認為台灣的華語(國語)不是京片子,又教繁體字,是一大弱點。這也其言之成理之處。但一體的兩面,這也是我們的優勢。尤其就繁體字來說,這是我們華語教育的最大優勢之一。因為透過繁體字,我們不僅可以接觸中國文化,也是進一步理解東亞其他文化的媒介,如日本、韓國。

故我藉這個機會呼籲,在全世界的華語教育中,台灣是極具特色的。我相信想華語的人會絡繹不絕的前往中國大陸的大城市中的教育機構。我們不需要去競爭人數。而我們要競爭的是學生的素質。我希望台灣的政府與教育機構能妥善結合台灣的華語文教育資源與相關的文化教學研究資料,設計出好的課程。以台北為代表為台灣的中國相關研究目前仍執全世界之牛耳,近年來包括管理學,我想是可以吸引好的外國學生來台灣學習華語文的。現在我們在觀察的是,台灣的華語文教育如何整合台灣的文化研究。

建立台灣華語文教學領導品牌: 師資與教材/蘇以文

近年來全世界掀起一股學習華語熱潮,認清「華語熱」背後的成因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探討台灣在全球華文熱之下所能扮演的角色。華語熱其實乃中國經濟熱─中國大陸強大的經濟市場帶動了華語人才需求量的增加,絕非因為中文在一夜之間變得特別高尚或是淺顯易學。當大陸有著外交與商業上的優勢,有計畫性地培育師資到各國,並推出「漢語水平考試」,試圖主導中文教學的同時,台灣是否適宜一昧追求更先進的硬體教學設備,以吸引更多到台灣學習華語的學生?教學其實不外乎師資與教材,建立華語文教學領導品牌,從「軟體」的師資培育和教材編輯著手,似乎更可以讓台灣具備華語教學的國際競爭力。

台灣要建立華語文教學的領導品牌首要工作就是訓練優良師資。相信大家都認同一個人會說中文,會寫中文字並不等同於會教中文。現在各大學華語文中心很多都提供短期華語師資培訓班,授課時數大約都在一百小時左右。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學生僅能初步瞭解漢語語言結構和教材教法,「抄短線」訓練出來的師資很容易淪為「教書匠」,只能應付初階課程,遇到高深的語言課程則束手無策。這樣的華語師資的訓練課程過分著重於教學層面的養成,若再一廂情願地迷信於現代西方所流行的「溝通式教學法」,堅持只要課堂上持續使用華語,學生即能學會華語,難免淪於緣木求魚。中文聲調以及量詞使用等較複雜的語言結構,無法單純地仰賴所謂的「溝通式教學法」,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輔以後設語言的認知,才能讓學生正確地習得此語言之精髓。

真正合格的師資應經過語言學的訓練,培養獨立研究能力,進而觀察分析語言的現象,方能將實際生活使用的語言融合在教學中。華語教師若僅接受教學法、教材編輯等課程規劃訓練,而未具備充足語言學知識,便只能遷就於課本上所列的「標準用法」照本宣科。當課本還在教「盲人」、「聾子」時,老師若不能適時教導學生「視障」、「聽障」的用法,哪怕學生報紙一翻開,課堂上所學根本派不上用場。台灣華語教學的主力在於民間團體,相較於大陸由政府領導的策略,應該擁有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要建立領導品牌的先決條件是多培養具有台灣文化和語言學素養的多功能教師,清楚了解兩岸社會和語言使用的差異,才能因應不同學生的背景和需求,提供學生最多元的觀點以及最適合的教學內容。

至於建立華語教學領導品牌的另一重要元素即是教材的編輯。語言教材所包涵的不是只有語言訓練本身,無形中也同時向學習者傳達某種社會文化的意識型態。多數華語教學者長久以來把教材焦點放在兩岸所使用的字體以及音標不同,卻忽略了要突顯台灣品牌的華語教學教材應涵蓋台灣國語本身的語言活力以及台灣文化的獨特性。尤其在全球化下資訊傳播日益發達的華語世界中,台灣不論是唱片行銷或是書籍出版等流行文化趨勢都居領導地位,此背後所隱涵的語言意義即是台灣國語流行詞彙的海外傳播。瞭解這個優勢,應用於所編?的教材之中,將是台灣華語教學吸引國外學習者之所在。

在台灣社會多語並存下,經由和閩南語、客語等鄉土方言的長期接觸,台灣國語已經融合了許多其他方言的詞彙,例如許多生動活潑的閩南詞彙如「軟腳蝦」與「趴趴走」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常用國語字彙,就連不懂閩南語的人也能夠輕易了解其中的涵義。加上台灣社會自由開放和西方國家與日韓的文化交流影響之下,一些外語辭彙如英文的「很嗨(high)」和日文的「達人」也都在流行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也許有人會覺得類似詞彙在國語中畢竟是少數,但這些語言社會互動之下的產物卻是展現台灣多元文化的關鍵之一。若能將這些活潑生動的語言現象編入教材,使課本不再只有死板板的課文,進而間接將進步及高度民主化的台灣展現於世界的櫥窗,不但可以讓台灣的華語教學引領風潮,甚至是最好的一種外交行銷。

台灣在華語教學市場的競爭優勢之一就是台灣經驗與價值較能貼近歐美國家的主流價值觀,這裡所謂的「台灣經驗」尤其應該落實於師資訓練與教材編輯上。倘若台灣華語師資能以菁英養成的方式培育,並在教材編寫中融入台灣社會文化的多樣性,利用比大陸發達的資訊傳播媒介以及華語世界流行文化的主導優勢,相信台灣在這一波方興未艾的華語熱中,可以打造出獨一無二的優質華語教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