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發展中心推出Mentor制度 新進教師歲末聯誼 學術抄襲成為話題

為了讓本校新進教師於任教一學期後能有交流分享的機會,本校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於1月24日,假總圖地下一樓會議廳與學習開放空間舉行新進教師歲末聯誼茶會。會中特別邀請多位教學傑出教師出席,盼望促進年輕教師與資深傑出教師的互動和連結,進而推動Mentor制度,讓教學的經驗與熱忱可以傳承給年輕教師。

教學發展中心教師發展組所推出之Mentor制度名為「飛雁計畫」,取自於雁群飛行時頭雁帶領群雁的意象,歡迎新進教師提出申請,由資深傑出教師擔任Mentor,共組Mentor-Mentee小組,進行聚會、討論、觀摩、參訪等活動;每一位資深教師視其意願可帶領一至三名Mentee。

座談會中由新進教師提出一學期來在教學及研究上所遭遇的各項問題,再由資深教師提供建議。會中電機系和生醫電子所宋孔彬助理教授拋出如何遏止學生作業抄襲的問題,引起一連串熱烈的討論。宋老師指出不論大學部或研究生課堂都有作業抄襲的問題,很驚訝學生念到研究所還是沒有辦法自己做作業。許多傑出教師紛紛傾囊相授,分享處理抄襲問題的各種技巧,例如:一開始就在課堂上明言抄襲的罰則,譬如全部六十分,或全部不及格,或是多少人抄襲就將一百分除以多少;不鼓勵作業全部用電子檔,部份一定要用手寫,這樣即使抄襲,學生至少也要寫過;另外,也可以針對每個學生給不同的題目等等。

如何防止學生抄襲的議題由大學生的報告抄襲問題,一路延燒到研究生、教授抄襲,如何防止實驗數據造假,甚至學術倫理的討論。

針對如何預防實驗數據造假,同時又能尊重學生的問題,農化系陳尊賢教授表示,指導教授應該鼓勵學生自己解決問題,避免單單下指令要學生遵行,否則學生做不出來,壓力太大只好造數據。醫學院何弘能教授則認為如何防止數據造假不容易,國外每年都會討論抄襲和造假的問題,日前的Nature雜誌對此議題也沒有結論。何教授強調資料的造假或許可以用軟體抓出來,但老師平時就要給學生一個觀念:「做實驗離不開正直和誠信」,平時就要觀察學生是否誠實,如果實驗數據太過完美,通常老師要懷疑一下。科學是要懷疑的,老師要去懷疑,並不是否定學生,而是要去檢視。

動物科學技術學系徐濟泰教授貢獻該系的寶貴經驗,就是要求學生每一天要寫實驗室報告,學生的操作要盡量用複寫紙寫下來,正本給教授,複寫紙學生留存。這個方法的優點是每天可以追蹤,每星期找學生來說明,可以訓練學生。有時候學生以為他已經做了教授交代的事或書上的步驟,但手寫下來的紀錄卻出現錯誤。這個方法在操作上雖然費事,但是一方面可以指導,另一方面可防範錯誤,效果不錯。

許多資深教授都強調訂定清楚明確之規範的重要性。何弘能教授提到最近醫學院研究生論文的新聞,可能就是作者對規範不夠清楚所致。藝術史研究所陳葆真教授也提出自己的文章被抄襲的經驗,不僅學生不曉得規範是什麼,甚至有些老師也不知道。政治系吳玉山教授表示,整個討論由學生的抄襲討論到老師的抄襲,從學生的倫理延伸到老師的倫理,這是整個結構的問題,國家複製老師對學生的壓力,使得「老師的行為學生化」,這種情況會越來越嚴重。防止的方法就是要有一個清楚的界線,而且這個界線每個學科領域應該各有不同。此外,這個規範和國際的要求不可差距太大,否則一到國外去就會產生問題。

除了抄襲問題之外,昆蟲系楊恩誠副教授也提到部份外籍學生的英文程度不佳、學習成效不彰的問題。國際學術交流中心沈冬主任表示,目前中心僅對華語部份有提供課程,英文部份的要求則由各院系自行規定。由於擴大外籍生的人數是教育部政策,因此本校確實會面臨部份學生英文程度欠佳的挑戰。但為維護本校的教學品質,或許可針對此問題向教育部反應,尋求制度面的解決辦法。~)

學生抄襲問題意外成為教師聯誼茶會的討論焦點,但海洋所陳汝勤教授認為雖然學生努力的程度和二、三十年前不同,但是在學校教評會嚴格的審定之下,每一位新進教師應該都是一時之選,期勉每一位新進教師要符合社會對臺大教授的推崇,把心力貢獻給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