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覺展還展出了哪些特別的內容?

錯覺也可以很有藝術性,幾百年前的藝術作品就已經採用錯覺的元素,而現代藝術家如畫家達利更是將錯覺融合在藝術作品,因此「這幅畫很達利」這句話除了現代的意味之外,還隱含如真似幻的錯覺效果。下條信輔教授在日本兩座博物館的錯覺展覽,便是與日本藝術家Noriyuki Tanaka合作,以達藝術性的要求。高質感且具視覺美感的錯覺展項是這些展覽的特色之一。

展出的項目包括傾斜屋、顛倒世界、消失的詭計、這是誰的手、光射線、消失的舞者、霧中幻影、五彩繽紛的蛇、傾斜的漢字、以及錯覺與科學的各種互動教學等。所有展出項目都是下條教授與台大心理系師生精心規劃設計,其中前五項是在日本博物館展出相當熱門的項目,為配合台灣的展場而改裝建置,後五項則是特別為此次展出而新設計的項目,為全球首展。為了達到最佳的展出效果,特別邀請了好萊塢設計師Shana Mabari,日本知名藝術監督Noriyuki Tanaka 以及國際知名的現代實驗舞蹈家Hiroyo Kitao 來台參與展覽的建置與演出,務求達到結合藝術、科學、與教育的多重效果。

尤其精彩的是,舞蹈家Hiroyo Kitao在展出的頭兩天親自演出「消失的舞者」,融合影像科技與實驗舞蹈表演,是高水準的科學與藝術結合的嘗試。此外,霧中幻影是將光影藉由霧氣的效果,展現出光射到網膜時產生平面的影像之前,其實具有豐富的立體結構。如夢似幻的立體與平面影像的對話值得細心體會。

傾斜屋是一種獨特的經驗,躺在平地上,卻覺得在斜坡?在你眼前的人怎麼忽大忽小?如何在顛倒了的世界中行動自如?此外,千萬不要錯過「這是誰的手」,一種少見的視覺與本體感(或觸覺)分離的經驗。

四、人類的感知系統具有什麼樣的特殊性?

我們藉著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來進行看、聽、聞、嘗、觸等感覺,然而這些器官就像是電腦設備中的鍵盤,僅是將訊號輸入,若沒有主機板,光有周邊設備是無法讓電腦運行的。就人類的知覺而言,大腦所扮演的角色就像是電腦的主機板一般,由周邊器官所接收到的感覺訊號必須由大腦加以處理之後,其產物方為我們的知覺。

另外,注意力與知覺息息相關,例如右頂葉腦傷的忽略症(neglect)病人宣稱沒有看到物體的左半邊,但給予線索指導卻又可看到,顯示並非視覺受損。這類「視而不見」的例子在正常的知覺歷程中也屢見不鮮。此外,注意力與眼動也息息相關,往往我們想要注意看的內容,就會不自覺地將眼睛移動過去以便看得清楚,然而雖然大多時候注意力與眼動會一前一後緊密關連,但注意力仍然可以在眼睛凝視的位置不變之下,仍然獨立作用。大多數人有此經驗,上課時雖然緊盯著黑板上老師講解的內容,心神卻不知飛向何方。不注意,就沒有知覺,諸多「不注意即視盲」的例子即闡明了此點,變魔術的要領也即是此。

人類的知覺是大腦處理之後的產物。知覺並非單純、被動地接收訊息,而是透過知識、經驗、脈絡、與注意力等由上而下的途徑來調整由下而上的訊息輸入,方導致最後的知覺產物。每一個人的經驗不同,注意力與情緒等也互異,因此所知覺到的世界也有所不同。欲瞭解我們的知覺,單純分析物理刺激或眼耳舌鼻身等周邊器官是不足的,瞭解大腦的運作方式,才是瞭解人類知覺的關鍵。

展項作品說明如下:

1.傾斜屋

【原創作品由田中紀之、小林敦與下條信輔在1996年於東京科學博物館設立】~)

為了判斷我們與環境的空間關係,大腦整合諸多感官訊息,躺在地板上使得我們看不到水平地板,也減弱了地心引力所提供的線索,此時我們的視覺系統傾向將視野中大部分的平面看成水平或垂直的,因此在這傾斜屋中的天花板和牆壁分別被看成水平及垂直的了。

2.消失的詭計

眼睛直視前方盯著牆上的標記,注意你的身體和整個房間會發生什麼事情。另外,請一個人站到牆前面指定的標記上。【原創作品由田中紀之與下條信輔在2004年於靜岡科學博物館設立】

整個房間和身體開始朝光點移動的反方向轉動,此效果稱作"傳動移轉"。當整個視野都充滿了穩定流動的小光點時,大腦開始適應並將這些光點當作新的參考座標,相對的,整個房間和你的身體便被解讀成朝反方向轉動。另外站在標記上的朋友消失了,這效果稱為"運動引發視盲"。我們的大腦生來就是要偵測改變,因此運動訊號"獲勝",壓抑了靜態影像的訊號並且抹掉了它們。

3.顛倒世界

借一副護目鏡並且穩穩的戴好。轉頭看看周圍,小心地走動。注意看看"上面"和"下面"有什麼。【原創作品由田中紀之、小林敦與下條信輔在2004年於靜岡科學博物館設立】

我們眼睛網膜上成像本為上下顛倒左右相反。在上下顛倒的環境中,最初我們的行為是無望的,無法適應,但在數週之內不只是我們的行為,甚至知覺都能夠調整適應,世界會再變回正立的。

4.消失的舞者

請你的朋友穿著白色衣服靠近螢幕站著。然後請他/她慢慢地從螢幕走開,或者是站在那邊揮動手腳、跳舞。【原創作品由田中紀之與下條信輔在2003年於東京草月館設立,由SAL VAINA舞蹈演出】

穿著白色衣服的人消失了,特別當你眼睛移開螢幕,而那個人站的離螢幕很 近時。即便那個人的輪廓是可見的,他/ 她看起來可能是透明的。基本原理(運動引發視盲)跟"消失的詭計"是類似的。

5.這是誰的手

站到箱子旁邊將左右手分別放入箱子的兩個隔間中,擺成對稱的姿勢(相對於鏡子),不要碰到箱子的底部或者內部。調整頭的位置直到看不到實際的右手,但能看到鏡子反射的右手鏡像,看著鏡子內反射出來的右手,慢慢地同時握緊和放鬆你的雙手。【原創作品為醫療設備,由拉瑪錢德朗設立】

根據認知神經科學研究,基於大腦整合動作指令和其他各種感官回饋而得到"你的手是你的"。當你看到的左手事實上是你右手的鏡像,取代了你左手的位置,藉由雙手的同時運動,左手指尖的運動回傳成為適當的本體感覺回饋,再加上注意力集中在右手鏡像,便將此鏡像解讀成你真正的左手。

6.五彩繽紛的蛇

先站在遠一點的位置看這圖案,可以把眼睛固定在圖的某一點或者隨處移動看看。接著請站近一點(半公尺或更近),前後移動頭的位置並保持眼睛盯住圖案的正中央。【原創作品由北岡明佳所作,由吳道安與下條信輔編修於本展覽首展】

蛇形圖案的各個部份看起來在轉動。這是一個非常新的發現,發生的機制至今尚未被完全了解,初步認為可能與運動知覺的偵測及適應機制有關。而當眼睛凝視於中央,頭前後擺動於靠近圖案的位置時,周圍圖案會有閃爍的現象(稱為星光閃爍效果)。此外,中央圖案的顏色可能快速地擴散到周圍,此設計是基於"色彩往外填補"的發現(金井, 吳, 與下條, 2006),顯示出大腦可能利用視野中央較強的訊號來補償視野周圍較弱或較混雜的訊號。

7.霧中幻影

站在地上所標示的觀察區,看看霧盒中的圖形。【本作品由下條信輔及莎娜馬巴利設計於本展覽首展,杜鵑花圖片由游皓翔攝影及編修】

本裝置並非產生任何錯覺,而是希望能讓參觀者了解到光波如何形成影像,它顯示出光線在到達眼睛形成網膜影像,被大腦解讀成有意義的物體之前發生了什麼事情。

8.光射線

先按中間的按鈕後觀察,然後按下左鍵及右鍵,觀察中央直線如何改變。【本作品由下條信輔設計於本展覽首展】

線段的各個部份是同時呈現的,但是當你按下不同按鈕時,線段可能看起來像是從你按的位置展開。這個現象最早被彥阪、宮內和下條於1993年發現,稱為"線段運動效果"。一系列的後續研究顯示,當觀察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視野的某側時,整個視野處理視覺訊息的效率會呈現漸層的差異。

9.錯覺與科學:互動教學

互動教學用以展現神經科學家如何研究錯覺,以及能從錯覺能得到什麼樣的知識。許多錯覺可以用電腦製作與呈現,在此我們也同時展出由台大師生製作的錯覺。【互動教學由台灣大學陳建中、曾榮瑜、林山源、林永雋、余宗恩以及吳天麟製作。部份展示是基於下條信輔教授2007年1月22日於台灣大學演講之內容,演講影帶由陳冠銘攝影與編輯。解說文字由陳建中撰寫,林山源翻譯,廖心怡編修。】

你可以在家裡試試看,複製一些在本展覽展出或在互動教學中看到的錯覺,也或許能夠做出屬於自己的錯覺。

10.傾斜的漢字

先站遠處看看圖案的對齊程度,然後,走近仔細地審視每一個字。【本作品由下條信輔設計於本展覽首展】

你可能難以否認它是傾斜的,但是仔細地檢驗後,會發現沒有一條水平或垂直線是傾斜的。空間知覺區分為粗略(低空間頻率)和精細(高空間頻率)兩種不同的空間尺度。傾斜的感覺存在於低空間頻率的訊號中,但是不存在於精細尺度的水平或垂直線,因此讓人產生不一致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