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95年成果發表

21世紀是知識經濟主導的時代,一個國家必須擁有頂尖的科技研發能力,才可能擁有經貿實力及國際競爭力,尤其是地狹人稠、資源貧乏的小國如臺灣,更需要以高級人才之培育作為國家發展的基礎。

在政府既定政策及教育部補助「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經費下,臺灣大學在電腦IC設計領域已領先MIT及史丹佛等國際頂尖知名大學,達到「華人頂尖,世界第一」的成果,奈米光碟技術研發亦居世界領先地位;另國人疾病最重要的肝炎、癌症及感染疾病,在臺大醫學卓越研究中心的重點研究下,也有突破性的發展。此些成果由臺灣大學校長李嗣涔於5月10日(星期四)上午10時30分在臺大校友會館主持記者會公布。記者會中,同時並說明臺灣大學發展優質教學環境的成果。

卓越研究(一) 臺灣大學SOC研究團隊從zero到hero

本身亦為電機系教授的臺灣大學校長李嗣涔指出,ISSCC為全世界IC設計領域論文發表的最高指標。相較其他頂尖大學在ISSCC中的表現,2002年至2007年,臺灣大學系統晶片研究中心(NTU System-on-Chip Center,SOC)團隊的論文數為33篇,為世界第一。

相對而言,這個數字比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4篇,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21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12篇,均高出許多。2007年的統計數字,更進一步顯示,臺灣大學的論文發表數量已超過國際上各知名研究單位(如IBM、INTEL、UCLA)。

臺灣大學的研發成果除展現在國際學術舞台上,也同時貢獻於我國的電腦產業效益。近兩年臺灣大學SOC領域相關的技術移轉金,佔國科會所有計畫研究成果所產生之技術移轉金約19%,可見臺灣大學SOC之研究成果對於臺灣產業界之重大貢獻。

研究團隊召集人,也是臺灣大學電機系教授陳良基指出此項成果實得來不易。因為,2002年之前,臺灣的表現還被國際期刊奚落。例如, Electronic Engineering Times(EEtimes)在2002年時曾針對臺灣在ISSCC的表現刊出一篇專題:「臺灣再度被三振出局!(Taiwan strikes out again)」。EEtimes評論認為,「不是臺灣的研究者不努力,而是他們的創意不足。」

但教育部於2002年開始實施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並於2006年更擴大為五年五百億計畫後,本研究中心獲得較豐沛的資源,研究也有了重大的突破,在ISSCC獲選的論文數竟然從2002年的0篇,一路升高至2007年的33篇,排名世界第一,表現令人驚豔。日經電子(Nikkei Electronics)對臺灣之表現相當震驚,並肯定的評論認為:「臺灣的氣勢並非只是暫時性的!」

李嗣涔校長指出,這項從zero 到hero 的過程,顯示臺灣確實有世界第一流的優秀的科技人才,而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重點發展和補助,相較於世界各國的做法,雖然顯得較緩慢,但是絕對是提升臺灣的國際競爭力的關鍵!

卓越研究(二) 150GB超大容量奈米光碟技術領先國際

臺灣的光儲存產業是臺灣高科技光電產業最重要的命脈之一,產量佔全球的75%以上,居於世界之冠。但是,由於未能掌握技術研發,過去一直需要不斷地支付國外巨額權利金。但這個弱勢即將改觀。

臺灣大學奈米光存儲研發團隊已研發出一種超大容量的奈米光磁碟,容量可達150GB,是目前DVD光碟片容量的30倍以上。這是光學記錄技術的重大突破,將具驚人與可觀的市場價值與經濟效益,讓需不斷地支付國外巨額權利金的國內光碟片產業,開啟了一個結合奈米科技與既有的國內光碟片產業優勢的嶄新未來,市場價值可能高達千億以上。

研究團隊的召集人,也是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授蔡定平指出,臺灣大學奈米光存儲研發團隊以過去國科會與經濟部產學計畫研發成果為基礎,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中獲得重點的設備經費後,得以快速發展。他們已成功地研發奈米超解析近場光碟片,有效地縮小光碟片記錄點的大小,達90奈米(nm)以下(比現有的DVD最小記錄點小20倍以上),可大幅提高光學記錄的密度與容量。目前研發出之單片光碟片的容量,據估計已可達150GB以上,甚至可達200GB的超大容量,是目前DVD光碟片容量的30倍以上。

這項光學記錄技術的重大突破,將具有可觀的驚人市場價值與經濟效益,未來十年間,預期光存儲產業必然會走向突破光學繞射極限的超解析奈米近場光學記錄技術,並於此全新的奈米光學技術中發芽分枝蓬勃發展,包括各式各樣的奈米近場光碟片及光學讀寫系統。

蔡定平教授指出,臺灣產、官、學及時地參與投入這方面科技的研究與發展將是讓臺灣光存儲產業藉此轉型與升級,脫離權利金壓迫,在技術上自主獨立的好機會。目前,臺灣大學之奈米光學儲存技術研發菁英的創新研發成果,正積極地結合目前國內既有的光學儲存產業獨特之優勢,將極有利於國內相關產業大幅提升和開創新產品及其產值。

臺灣大學奈米光存儲研發團隊在2006年共發表國際期刊論文26篇,國內外研討會論文42篇,獲得國外專利3件,國內專利1件(在全球專利布局取得優勢地位),並將光學奈米標準尺規的專利技術及奈米記錄點檢測技術分別技轉給國內業界的技邦公司及力貫國際股份公司。

蔡教授並表示,根據國科會及光電協進會的統計,預估在2007年時,世界光儲存產業之全球市值可達506.69億美元,臺灣2007年光儲存產業的市值估計為2811.36億台幣,尤其是光碟片的產量都佔全球的75%以上,居於世界之冠的位置,是臺灣高科技光電產業最重要的命脈之一。

卓越研究(三) 解決國人肝炎、癌症及感染疾病的新知識及新技術

醫學卓越研究中心擁有醫學研究中最重要之一流研究人才及師資(包括三位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定信、楊泮池及陳培哲;與27位博士級以上教學研究同仁),配合多功能性基因體核心設施,加上完備的教學資源體系與優秀的研究所學生。該中心同仁過去幾年在肝炎、癌症及感染疾病等研究領域,均有非常傑出的研究成果,在一流之國際學術論文期刊發表,每年平均超過40篇;而相關之產學合作、專利申請案,亦逐年遞增。以下為中心核心實驗室最新研究成果:

蛋白體暨蛋白質功能核心實驗室:

為了探討幽門螺旋桿菌對人類上皮細胞所造成的影響,臺大基因體研究中心團隊建立了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人類上皮細胞的模式系統以模擬胃部癌化的過程,並且利用中心的”蛋白體分析平台”快速並大規模的找出與胃癌發生相關的蛋白因子,該研究成果也以發表在蛋白體最具代表性的期刊---“Molecular and ellular Proteomics”中。臺大團隊目前繼續深入研究這些胃癌相關蛋白因子的機轉,致力於找出能應用在臨床上診斷及治療的新目標。

微生物基因體學核心實驗室:

已成功建立慢性B型肝炎持續感染之小鼠模式,除可助釐清致病機轉外,將有助藥物或療法的研發與評估。

基因微陣列及晶片核心實驗室:

基因微陣列晶片核心實驗室最近也發現新的肺癌抑癌基因HLJ1,可抑制肺癌細胞生長,血管新生與轉移,為肺癌之新治療標的。同時肺癌研究團隊也找到肺癌之基因標誌,可預測病人存活及轉移,可做為肺癌個人化醫療之重要參考。

臺灣大學為邁向國際一流大學,提升研究潛能與產能,…醫學卓越研究中心將扮演非常積極且重要的推手角色。該中心目前研究重點集中於國人疾病中最重要之「癌症」及「感染症」,利用基因體醫學的新知識與新技術,嘗試解決國人的這些重要問題。醫學卓越研究中心未來的發展策略,除以基因體核心實驗室做為平台,繼續支援「癌症」及「感染症」基因體學研究外,發展中的神經科學、高遺傳疾病及幹細胞研究等其他重要領域,也可利用此平台予以推動,俟累積基礎到達一定程度之後再同步發展。其未來執行策略,將與校內各相關單位加強交流合作,另一方面積極由國內外延聘優秀新血加入,並全力發展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持續引進最新尖端研究技術,繼續拓展本校醫學研究之國際舞台,邁向卓越。

(四)優質的教育環境:

創新教學制度與策略以培養臺灣未來的頂尖領袖人才據報導臺灣大學學生已成為臺灣企業界最歡迎的人才,尤其是未來的領袖人才。為鞏固並擴大這個優勢,臺灣大學在頂尖計畫中對人才培育方面,啟動了三個全新的策略。

首先在95學年度創建『教學助理制度』,全面推廣以研究生帶領『小組討論』的授課方式,把教師的影響力,由課堂延伸並發揚到每一位修課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總共有213門課程加入此制度,聘請教學助理601人次,學生超過兩萬人次受惠,期中或期末之學生評鑑,對本制度都表示非常支持與感激。這將徹底改變本國學生『只聽不問』的傳統學習習慣,數年後將有一批態度積極、主動思考的臺灣大學學生出現在國際舞台。同時,本制度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副產品,就是這些教學助理都由本校研究生擔任,經過如此的『教與學』經驗,數年後他們都可能成為未來的優良教師。因此,教學助理制度不但只看眼前,也謀劃未來,是百年樹人的長遠規劃與投資。

除了教學助理制度可大幅提升教學的質與量之外,本校也對學生的學習,創立許多新的措施,以落實照顧每位學生,也是一個都不能少。首先建立『學習開放空間』,讓學生有互相討論的空間,鼓勵積極成立『讀書小組』以團隊研習方式,達成有效學習的目標。同時,對數門重要的基礎科目,如微積分、統計學、普通物理、普通化學及經濟學等,設立『輔導小老師』,開放讓需要協助的學生登記利用。啟動半年來,已有上萬人次利用開放空間,小老師之服務也超過千人次,而受益同學的平均滿意度都非常高,顯示此一制度的需要與成功。此制度不只是照顧學習困難的學生,因為本校鼓勵跨領域學習,期以培養開創新領域的人才,本制度更是讓不同領域的同學,有跨入另一種基礎學科之機會。

第三個策略就是把上面兩個教與學的系統,融入本校推行已久之『通識教育』體系。我們認為,未來的頂尖領袖人才除了精於其自身專業外,也必須具有『通達古今、貫徹事理』的人生態度。為了破除一般『通識課程』的陪襯角色,本校許多招牌通識課程都已成功採用『教學助理制度』,以教學助理來協助並貫徹教師的教學理念,實現通識課程『大班上課、小組討論』廣博且精緻的教學理想。這樣新形態通識課程的成功推展,將使得更多學生開闊眼界、拓展思考,成為一個通達且具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的人才。

李嗣涔校長指出,臺灣大學近年來積極成長,以「優質的教育、卓越的研究、關懷社會」三大理念,致力打造一流的學習和創造環境,培養社會菁英、提升國家競爭力、解決人類永續發展的問題。希望在教育部補助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經費下,提升臺灣大學為世界上教育與研究的重鎮,並能針對臺灣大學的優勢項目,達到「華人頂尖,世界第一」的最高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