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荷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臺大「漂鳥營」同學親自下田割稻醫學系吳元宏技術一流一路領先 體會鄉土文化 農村再造的重要性

臺大「漂鳥營」列車開動了!六十名來自各系所的學員在大熱天到鄉下學習當農夫,很多同學熱得大喊「吃不消」,但是藉由實際操作農事瞭解「粒粒皆辛苦」的滋味,是一次很難得的經驗;這次的農村體驗,對臺大學生來說,可說是機會難得,他們相信不會是最後一次,以後還要參加!植微系博五同學陳武揚說,他考慮畢業後投入農業行列。

十九世紀末,一群德國年輕人發起「漂鳥運動」,他們呼籲年輕人向大自然學習生活技能,培養無懼的勇氣與堅毅的性格,有鑑於這種精神是現階段台灣年輕人最需要加強學習的生活面向,行政院農委會因此於民國95年推出「漂鳥計畫」,讓各界青年到農漁村體驗、學習農業,今年又增加「大專漂鳥營」活動,本校「漂鳥營」於7月11日至13日、7月31日至8月2日,分別舉辦兩梯次的漂鳥營活動,這項活動由本校農推系主任賴爾柔、農業陳列館館長高淑貴教授、農業推廣委員會技正陳雅美等人率隊到苗栗、桃園縣體驗農業及農村生活。 

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陳保基在「漂鳥營」開訓儀式中表示,農業是最貼切生活的產業,但大部份的人,尤其是青年學生更是無法體會農夫耕田、種稻乃至收割的辛勞滋味,農委會委託臺大舉辦「漂鳥營」,是給同學體驗農業操作、瞭解農村社會的最好機會。

兩梯次的漂鳥營,除了邀請三峽「三角湧文化協進會」的專家教導同學製作藍染技術外,並且到桃苗地區參觀有機農場、有機稻田、蓮荷園休閒農場等農業相關產業。

其中最令同學印象深刻的是親自參與割稻,8月1 日一大早30位漂鳥營學員由賴爾柔及高淑貴老師率領到苑裡鎮山水米公司有機稻田割稻,很多同學一輩子也沒割過稻,打過穀,現在能夠親身體驗滿懷期待,但也很怕大太陽「咬人」。

上午8時30分,有機稻田的資深農夫李信武準時集合所有學員,首先帶同學到土地公廟前捻香拜神;他說,農業是靠天吃飯,因此一定要敬天拜地,祈求神明保佑風調雨順。李信武從事農業三十幾年,他在短短時間就把插秧、種稻、收割的寶貴經驗傳授給臺大同學,但等到真正下田後拿起鎌刀,很多同學還是手忙腳亂;不過醫學系五年級的吳元宏,拿起鎌刀比拿手術刀輕巧,割稻技術一流,速度一路領先。

經過二個多小時的割稻作業後,同學們開始抱著稻穀排隊打穀,平常打扮入時的女同學,打起穀來,像是農村的「村姑」,煞有其事,在每粒稻穀未脫落前,絕不放鬆打穀機的腳板,他們愈用力踩,愈加體會「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三個小時下來,教導割稻的講師統計30位同學的成果非凡,總共收割303台斤,但是在扣除水份、稻殼重量及相關成本後,辛苦三個鐘頭的總收入才三千多元,很多同學在訝異怎麼會這麼少之餘,也更加體會農民的辛苦。

農業時代的基本生活食物來源,多半依賴鄉下農家一犁一鋤辛苦生產供應,不論頂著大太陽還是櫛風沐雨,農家完全靠體力的操作過程,只有實際身歷其境者,才能理解滴滴汗水換來的衣食是多麼值得珍惜節約。

參加此次「漂鳥營」的同學藉由這次插秧、收割的親身體驗,學到了不少農耕的基本常識及技巧,原來就連拿稻子打穀,看似這麼簡單的動作,也都有一番深奧的學問;雖然同學成為真正的農夫機會不大,卻已深深體會農夫耕種的辛苦,正如古人所云︰「鋤荷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中午,吃過豐盛的刈稻飯,略事休息之後,下午首先進行的是米食點心「米苔目」的DIY,同學們將準備好磨好瀝乾的米,加入粿母,慢慢揉,直到將乾乾的粿糰揉成奶油狀,再用特殊的工具去「剉籤」,經過水煮及冰鎮之後,就成了QQ好吃的手工米苔目了。

除了親身參與割稻外,漂鳥營學員還到通霄鎮參觀「城南有機農場」,並聽取本校農藝系博士班畢業的場長江明樹,辛苦經營有機農場的過程及理念,很多同學相當敬佩江學長返鄉奉獻農業,成為「留鳥」的精神。

兩梯次的「漂鳥營」均住宿在苑裡鎮「東里家風民宿」,這裡是已荒廢三十多年的三合院建築,經由苗栗縣農漁牧業休閒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羅炎光等人把這座百年古蹟修復、恢復已喪失的自然、人文資源的風貌,在這裡住兩夜之後,漂鳥營的學員深深體會鄉土文化、農村再造的重要性,也趁這個機會缅懷兒時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