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淺碟為深碗 化被動為主動 教學中心與生科院合作研究改善課程結構

為促進同學的主動學習與教師的有效教學,本校教學發展中心規劃研究組奉教務長指示,進行課程國際趨勢化規劃案研究。本計畫以生命科學院、電資學院及文學院為合作對象進行初步探討(pilot study),日前生命科學院的研究成果已大致完成,並由教學發展中心同仁於96年7月5日至生命科學院進行成果報告並與該院同仁進行深入討論。

教學發展中心規劃組組長符碧真教授於報告時指出,為達到邁向頂尖大學的目標,本計畫以進入世界百大的大學最多的兩個國家:美國和英國為主要比較研究的指標。綜合研究成果發現,英美國家即使是研究型大學也相當重視教學,教師一般要花 50% 的時間來備課、授課和指導學生,一週通常上課 8 小時,一學期大約只上 1-2 門課。而學生的部份,英美大學生的畢業學分數較少(約 100 學分),每學期修讀的課程門數也較少(約3-5 門課),但是每一門課程較為厚重,學生必須花費較多的時間自我修習。以英國為例,學生每學期大約修讀2-6門課,約等於30 ECTS(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 類似於學分數),每個ECTS約需要25-30小時的課外準備時間。英美學生的每週正式上課時數雖然不多,約為15-­20小時,但花在閱讀指定書目、撰寫研究報告、準備考試,以及自我修習的時間佔相當大的比重,因此學生主動學習與自律的能力相對突出。

與英美相較,本校教師授課時數與英美相仿,但授課門數較多;而本校學生修讀學分數及修課門數均較英美為高,容易流於「淺碟式」的學習。符碧真教授表示,課程國際趨勢化研究案的目的在於期待藉由開發「深碗型」課程,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active learning)和教師的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主動學習,指的是以較少的畢業學分、修課門數,去培養較高層次的認知能力;有效教學,則是希望以較少的教學時數,去傳達同樣或更多的知識承載量。更具體地說,主動學習就是希望培養學生成為所學紮實、樂於思考、知道如何進一步研究的學習者。而有效教學則是激勵老師成為一個可以激發學生思考、教授學生學習方法、以及引領學生探究的教學者。

本規劃案進行了約四個多月,其中分別收集了生命科學系及生化科技系的學生修課資料、教師授課資料,以及針對該院應屆大學畢業生的課程問卷調查,並分別針對學生和教師進行焦點訪談。綜合各項研究成果,符碧真教授指出,生科院的學生對於深碗課程和問題導向式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都有高度的認同,但對於系所的教育目標及如何規劃課程選修並不清楚,因此希望能安排大一新生學習引導課程(Freshman Seminar)以及早確定未來方向。而對於降低學分數、減少必修、增加深碗課程是否會造成學生趨難避易、不認真學習的問題,研究發現:學生多半反應自己會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即使不改革,趨難避易的情形仍然存在。至於教師方面,有許多老師們反應學分數必須能夠反映教師花費準備及投入的時間,而課程設計、教法、TA制度的調整必須有相關的配套措施。

針對生科院師生的反應,教學發展中心研究小組已分別針對院、系提出各項建議配套措施,包括(一)統整規劃院訂必修課程,深化內容,並針對大班課程自動配給TA;(二)確立學系發展目標,就生科院而言,究竟系上目標是產學結合或是強調基礎研究,是院內須再思考的;(三)在大一時給予學生學習引導課程(ex. Freshman Seminar),讓學生在選課時有所依據;(四)規劃三至四門深厚系核心課程,以奠定堅實厚重的學科基礎;(五)規劃問題導向式學習(PBL)課程,使用堅實的學科基礎去探討、解決問題。詳細的研究報告內容稍後將公布於本校教學發展中心網站上,有興趣的師生同仁屆時可上網參考。

本校課程國際趨勢化規劃案的推動,基本上乃是以各學院課程發展小組(或委員會)為規劃主體,進行新課程的規劃;而由教學發展中心規劃研究組作為規劃諮詢單位,提供資料或調查規劃之協助,雙方互相支援配合、共同籌畫。課程改革乃是牽一髮動全身的巨大工程,盼望藉由本次生科院的課程改革規劃,不但能提升本校師生的有效教學與主動學習,也能藉此建立本校課程改革的典範。